血便未必是痔瘡 小心是腸癌拉警報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2011-03-21 11:00
國內知名流行音樂大師陳志遠日前病逝,死因為大腸癌,62歲英年早逝。由於許多人疏於篩檢預防,甚至罹患了大腸癌,長期血便,還以為得了痔瘡,為此,衛生署提醒,多蔬果、多運動、定期篩檢,才能遠離腸癌威脅。
大腸癌為我國癌症10大死因第3位,癌症發生率第2位,且是台灣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年約4500人死於大腸癌。
衛生署強調,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臨床統計,早期大腸癌患者,如果接受妥適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指出,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粘液、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且持續超過2星期以上,就應到院就醫。
不過,大部分國人疏於大腸癌的預防及篩檢,掉以輕心,甚至有患者便血大半年,以為是痔瘡,以為血便是「正常現象」,完全忽略了出血症狀也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衛生署署長邱文達表示,大腸癌預防相當簡單易行,只要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維持每日運動習慣,就可以減少20%-5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
此外,大腸癌還可以經由篩檢,發現早期癌症及癌前病變,妥善治療,即能阻斷疾病的進展。邱文達提醒,民眾應善用政府補助50至69歲民眾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措施。臨床發現,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可以發現早期個案 (0與1期),且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以上。一旦發現時,已屬第4期(晚期),5年存活率只剩20%以,且治療過程艱辛。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
日期:2010.12.10
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
3週前60歲的林阿姨開始有頻尿且疼痛的情形,她自行前往診所看病,醫生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吃了1星期的抗生素,症狀未有改善,孝順的女兒送她到某醫學中心泌尿科求診,專科醫師依然下了泌尿道發炎的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服用2星期的抗生素後,頻尿及小便疼痛的不舒服仍未有起色,更甚而有黃綠糞便的物質在尿液中,所以女兒送她到醫院求診。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表示,病患就診時驚覺疾病的嚴重程度,因林阿姨可能有了大腸膀胱瘻管的問題(也就是原本不相通的2個器官,大腸和膀胱,因為不知明的原因黏在一起,而且相通了。)使得原本無菌的膀胱被有細菌的大腸污染了,才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問題。
蕭正文醫師在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及大腸鏡檢等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後,證實大腸癌造成大腸和膀胱間的瘻管形成,也就是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原因竟是大腸癌!目前患者已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和泌尿外科的合作下順利將腫瘤切除,林阿姨再也不必吃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個大腸直腸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更有近70萬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在歐美國家,大腸直腸癌是第2好發的癌症,而且是排名第3的癌症致死因。
在台灣,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目前是台灣第1好發的癌症,每年有10200多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致死的人數有4500多人,是癌症致死因第3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蕭正文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可能有︰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腸阻塞等;林阿姨在這次住院前3個月開始,就有排便習慣改變了。因腫瘤所在大腸腸道位置、侵犯程度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蕭正文醫師進一步表示,像林阿姨這種以泌尿道感染表現的症狀很少見,連專科醫師都有可能忽略掉,因為有症狀的大腸直腸癌侵犯程度多比較嚴重,所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做篩檢,國民健康局目前針對年滿50歲到69歲的民眾提供免費2年1次的糞潛血檢查!希望國人一起來重視預防這個國人第1好發的癌症。
良好的生活作息、多運動、減重、均衡飲食、每日5蔬果是我們每天可以做到用來預防所有癌症的方法,但是最好的預防癌症方式還是定期篩檢,因為有症狀再求醫,癌症多已有相當嚴重的侵犯,只有定期篩檢才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也比較好!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在台灣已有非常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可以提供各項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預防醫療,無論是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大腸鋇劑攝影等都可以利用來做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和診斷。
蕭正文醫師提醒所有國人,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有任何大腸直腸疑問,儘管找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消滅這國人第1好發的癌症。
尿出便便… 大腸直腸癌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10.12.10 10:49 am
若出現尿道炎症狀,尿液裡還混雜糞便,小心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
三軍總醫院最近就接獲這麼一起病例。一名60歲婦女,3周前開始頻尿,尿尿時還會覺得疼痛,接連到診所及醫學中心就醫,醫師都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先後吃了3周抗生素,頻尿及小便疼痛的症狀仍無起色,尿液裡甚至還出現黃綠色物質。
這名婦人轉而到三軍總醫院求診,泌尿科醫師認為,婦人尿液中的 黃綠色物質應是糞便,進一步認為婦人有大腸、膀胱管問題,且可能可能罹患大腸癌。
三總為婦人安排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大腸鏡及組織切片檢查,證實婦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說,婦人的腫瘤就長在乙狀結腸,且不知為何,腸子跟膀胱黏在一塊兒,並且相通,糞便才會滲透到尿液裡。
確認後,醫師將大腸腫瘤切除,一併將管割掉,再把膀胱壁的破洞補起來,總算解決婦人泌尿感染問題,讓她解尿不再疼痛。
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為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每年有10200多人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有4500多人,為癌症致因第3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
蕭正文指出,85%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都無家族史,可能症狀包括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腸阻塞等。他說,這名婦人在住院前3個月,排便習慣就已改變,2到3天才排便1次,糞便量未變,形狀卻變細了。
醫師提醒,預防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針對年滿50歲到69歲民眾,衛生署提供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防治大腸癌 50-69歲可篩檢
民視
2010-12-07 10:55
根據統計,大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為了早期發現,國民健康局多年來,針對50到69歲的民眾提供2年1次的篩檢,光是今年1到10月就篩檢85萬人。打開便當,大大的排骨,佔了大半面積,青菜卻少的可憐,這就是外食族每天吃得便當,難怪台灣每年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4500人因此死亡。
國內不少名人都曾罹患大腸癌,還有一有徵兆就趕快去篩檢,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80%。國健局表示養成運動習慣,吃飯必須多蔬果、少點油,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就能和大腸癌說bye bye。
小便中「帶屎」!老婦罹癌致大腸通膀胱
2010/12/11 10:4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北市一名林姓婦人因時常感到小便疼痛,在服用2周的抗生素後仍未改善,情況甚至嚴重到尿液中帶有黃綠色的黏稠物質,嚇得她趕緊至三軍總醫院就診。經醫師檢查,林婦患有大腸直腸癌,導致大腸與膀胱相連,而尿液中排出的黏稠物質其實就是糞便。
三軍總醫院醫師蕭正文表示,林婦起初有頻尿及小便疼痛的問題,經當地診所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因此只以抗生素治療;後來至醫院以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及大腸鏡等進一步檢驗時,才發現大腸與膀胱間有瘻管形成(不相通的2器官因故相連在一起),使得無菌的膀胱被有細菌的大腸污染,而肇因為罹患了大腸直腸癌。
蕭正文說,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每年約有4500多人死於大腸直腸癌,是癌症致死排名的第3位,僅次於肺癌與肝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包括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等;而這次林婦糞便隨尿液排出,導致每週只排便2、3次,就是排便習慣改變。
林婦經手術將腫瘤及瘻管切除,並將膀胱必填補起來,已沒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蕭正文指出,該病例的症狀很少見,連專科醫師都可能忽略,因此應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只要排便出現異狀,就要有警覺是大腸直腸癌的前兆,當迅速就醫進行預防篩檢。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 勿輕忽
2010/12/13
本報台南訊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明顯爬升,已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第1位;醫師提醒民眾,切勿輕忽這「無聲無息的殺手」。
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劉育志表示,由歐美各國的報告可知,40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會逐漸增加。然20多歲得到大腸癌也有,但比例上較50、60歲來得少,卻也不能因為年輕就忽略了得到大腸癌的可能性。
因大腸←肉和初期的大腸癌都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需仰賴定期的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掌握治療時機;劉育志強調,不能光憑症狀或是腫瘤指數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
他說,「手術治療」是大腸癌唯一有機會根治的療法;隨著藥物的進步,目前大腸癌治療成效不錯,民眾切莫聽信偏方,延誤治療。
劉育志提醒,若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或排出來的糞便變細條狀時,更應盡早就醫,釐清病情;大腸直腸癌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千萬不要認為是痔瘡出血,而輕忽甚至延誤病情。
本報台北訊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提醒,排尿時,還尿出黏稠的糞便,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三總就碰過一例。
這名60歲的婦女,3周前出現頻尿症狀,尿尿時會痛,服抗生素不見效,期間,偶然發現尿液竟帶點黃綠色的黏稠物,且有濃濃異味,經檢查後,證實罹患大腸直腸癌,且癌細胞已侵犯並在大腸和膀胱間形成一個瘻管,糞便才從瘻管的狹小通道滲到膀胱裡面,再隨著尿液排出。
搜尋此網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